前不久,欧盟理事会作出决定,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安吉白茶、赣南脐橙、山西老陈醋、郫县豆瓣……来自27个省区市100个地理标志产品拿到进入欧洲市场更为便利的“入场券”,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将摆上欧洲消费者餐桌。这表明,品质、品牌正成为我国农产品赢得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农产品闯市场的“金字招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地理标志产品非常丰富,相关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是不少地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施精准脱贫的途径之一。截至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8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682件。纵观增长曲线,地理标志数量稳步提升,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
应该看到,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推动质量兴农战略的一个缩影。我国不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观察身边的农贸市场、超市货架,很多蔬果、蛋奶都打上了“绿色”“有机”“地标产品”等标识。放眼全国,一大批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优质农产品正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些积极成果,离不开政府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推动建设。
目前,我国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技术体系、人才体系、工作体系初步形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当年就支持2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带动780万农户增收150多亿元,共支持80个国家级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工程实施,推动农产品按标准组织产业化生产,努力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建设一批绿色粮仓、绿色果(菜)园、绿色牧(渔)场,很多农产品“长”出了二维码,手机一扫,种植单位、采摘包装日期等信息一目了然。这背后是一整套现代化种植生产体系的支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质量有标准、种植有规范、加工有流程,标准高效取代了简单粗放。
有了标准化,还要有“身价”。地标品牌是连接田间和餐桌的桥梁,也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持久动力。比如,市面上,普通大米三四元一斤,万昌大米十几元一斤不愁卖;宁夏盐池县的滩羊肉外销价格平均每公斤近200元,养殖户只均增收达到300元以上,乡亲们尝到了创品牌的甜头。然而,应该看到,不少地方农产品依然存在优质不优价现象。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就要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价值,强化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电商服务等建设,补齐线下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带动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增强农民开拓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多分享品牌溢价收益,确保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农产品做优了就是公信力,做细了就是吸引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不光要靠市场营销,也要靠政府推动,握指成拳,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方能更好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常 钦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