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都释放了财政政策的新动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大力提质增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做好“加减乘除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决胜2020》本期聚焦: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有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做好“加法”。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三项举措备受关注。其具体细节终于在全国两会期间揭开面纱。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部长通道”上表示:“我们建议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了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还将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此外,还将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1.6万亿元。”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到,尤其是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显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加大力度做“加法”。“我认为千万别小看了‘以上’这两个字。这表明政府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务实灵活的安排。一方面,给定支出增幅,如果预算收入跌幅超预期,赤字率会上升,政府就需要增加预算内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数量。另一方面,即使预算收入跌幅符合预期,政府也给了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扩大财政支出的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做好“加法”,发挥一揽子政策的规模效应,将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让市场明确知道政府政策力度和方向,明确的信号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做好“减法”,其中,减税降费依然是今年财政政策中的一个关键词。
刘昆在“部长通道”上说:“去年我国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税降费的规模达到2.36万亿元,这是制度性的安排,今年将继续实施。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新增规模会达到25000多亿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解读,减税降费的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重在保市场主体,从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今年在去年制度性安排的基础上,将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扩大减税降费力度,对于6月份以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将继续延长期限。这些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有助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她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做好“乘法”,坚持“提质增效”的发力点,其中一个要义是切实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今年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规模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总计2万亿元资金将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对此,刘怡认为,最大限度下沉财力直达“六保”,积极的财政政策“靶向”发力,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这部分财政资金不仅将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体现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上将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发挥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同时,对赤字率留有余地、对财政资金用途有明确安排并注重绩效考核,也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她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做好“除法”,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中提到,要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工作。
陆挺说:“我们一方面要对快速上升的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保持足够的关注,坚决控制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但另一方面也无需过度紧张,在面对疫情冲击这样特殊的背景下,要大胆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有一定空间。”(记者刘柏煊)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