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七天,全国国内游出游合计2.56亿人次,同比增长15.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5.3%,实现国内游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长8.2%,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8.6%。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了《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3)》,2021年中国旅游将从全面复工复业走向消费、投资全面复苏,大众旅游新需求、智慧旅游新业态推进产业迭代和服务升级,旅游业全年发展预期相对乐观。
旅游品质提升
回首2020年,旅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走过一条“急速下降——省内旅游恢复——跨省旅游恢复——部分地区控流——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业”的抗疫之路,全年旅游经济总体呈现深度“U型”走势。第三季度散客出游筑底回升,第四季度全面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安全、品质、数字化、近程、自驾、夜间旅游成为年度热词。
今年春节期间,广东、河南、山东、江苏、上海、重庆、北京、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居民出游和游客接待量已超过或接近2019年春节同期水平。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广大城乡居民已适应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平常心进行正常的休闲活动和旅游消费。都市休闲游、郊区度假游、亲子游和研学游等需求以自助、自驾、自由行的形式呈现强劲复苏的势头。
2020年,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稳中有升,全年游客综合满意度评价指数为80.95,同比增长0.77%,游客的获得感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游客出行的安全、卫生等诉求加速了科技与旅游融合,国内旅游服务质量创新发展效果显著。
广大游客对个性化和品质化的追求不断提高。蓝皮书指出,家庭休闲成为更加普遍的核心诉求,品质游快速发展,“无接触”旅游备受青睐。“预约、限量、错峰、有序”成为旅游新常态。国内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数量和品质显著进步,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到出境走马观花不如在国内“走透透”,小而美、小而精的国内品质游成为新趋势。
旅游消费升级
中国旅游业正在通过内生动力寻求创新。资源还是原来的资源,但市场已不是原来的市场,游客要美丽风景,更要风景之上的美好生活。文化旅游消费升级,休闲需求稳中有升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避暑旅游、冰雪旅游、夜间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潜力加速释放,避暑旅游、冰雪旅游的发展韧性更足。受疫情影响,游客更加倾向“去人少一点的地方旅游”,不少游客青睐西部生态和自驾旅游目的地。
本地游、周边游成为游客日常消费新选择。马蜂窝近日发布的自由行报告显示:房车露营、户外徒步、参与农村劳动生活、体验乡村非遗文化等成为乡村游的新方式。特色咖啡馆,乡间精品民宿,冬季的冰屋火锅等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乡村游新玩法。夜间旅游为旅游业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夜间美景、文化体验、节事活动、美食夜市成为人们夜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皮书分析,数字化驱动的智慧旅游一直在创新。广大游客借助数字技术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消费主张,“我的行程我做主”“你的美好生活我分享”。人们在出游前,借助互联网收集目的地信息、预约体验空间、预订服务项目;在游程中,扫码乘飞机、坐火车、进景区、接受无接触服务、完成支付和分享;在目的地体验无人机、现代光影技术、沉浸式演出所带来的感受。
旅游前景向好
春天吹拂神州大地,一切都在萌发复苏。蓝皮书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随着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居民出游意愿将保持在85%以上,旅游市场复苏步伐势必更快,今年将是旅游性价比的高点。
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旅游经济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全力推进产业升级,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优质产品供给等,将是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和主旋律。
大众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从“缺不缺”走向“精不精”,从“美好风景”走向“美好生活”。蓝皮书分析,中国旅游市场将呈现客源地由中大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镇的梯度下沉,更多的人有条件和闲暇加入到旅游行列。大众旅游新阶段和小康旅游新发展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国民旅游权利更加普及,旅游消费升级愈发明显。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带动智慧旅游升级,国内旅游大循环促进旅游消费回流。
戴斌建议,未来应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持续释放鼓励出行、鼓励休闲、鼓励消费的市场预期,营造有利于中远程旅游消费的市场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