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 “刷脸”会泄露隐私吗?

购物“刷脸”支付,用手机“刷脸”解锁,办业务“刷脸”验证身份……在“刷脸”就可以进出小区的同时,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脸”,用人脸识别的技术来解决。本报昨天刊发的关注“人脸识别”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此前报道:“刷脸”进小区,安全吗?会泄露隐私吗?您支持吗?大家在畅享信息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充满了担心:生活离不开“刷脸”,谁来保证我的安全?

现象 “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

3月30日,记者走访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已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脸识别”使用主体也更加多元,从交通安检、身份验证、刷脸支付、银行办事,到门禁考勤、解锁解密、政府办事等等。

场景一:身份验证

提及“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市民安先生感同身受,“前不久,我们小区也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我媳妇儿就录入了人脸信息,我没录入信息,还使用刷卡进出,因为我不知道谁会使用我的人脸信息。”

在进出小区时,安先生有选择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碰到最多的情况是身份验证时需要“刷脸”,且没有选择权。今年3月,他的一张银行卡因长期不使用被冻结,“银行通知我,就近到附近银行网点办理解冻手续,当时我在银行大厅自助机操作时,被提示需要进行身份验证,让我眨眨眼,点点头,我知道我又被‘刷脸’了。”

没过多久,他在一家小店购买了一张物联网卡,想要使用先激活,“我要用微信扫卡上的一个二维码,然后跳转至一家运营商的官方网站上进行身份验证,除了拍身份证正反面,还要我对着手机摄像头读数字、眨眼睛,进行面部识别,才能使用这张卡。”安先生说。

这种身份验证“刷脸”情况不胜枚举。市民杜玉在开通手机银行业务时,就被要求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同时还要对着手机摄影头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市民王鹏到辖区社保部门自助服务终端打印个人养老参保缴费证明时,可以选择“刷脸”方式进行,还有不少市民手机解锁时也选择了“刷脸”验证等。

场景二:手机支付

95后女生王培是“某宝”的忠实用户,自从某宝在全国率先推出“刷脸支付”方式后,她就成为尝鲜者。“刷脸支付特别方便,购物结束进行支付时,对着手机摄像头‘刷刷脸’就行,比密码支付和指纹支付更快捷。”她说,“刷脸支付”在年轻人群中比较流行,她的很多大学同学进连锁便利店时就会首选“刷脸支付”。

70后市民刘明,前不久也将手机支付方式换成了“人脸识别”方式。“没办法,我总是记不住手机支付密码,记不住还得重新验证特别麻烦,干脆换成‘人脸识别’方式!”刘明调侃自己患有健忘症,还是使用高大上的便捷支付方式更靠谱。

00后刘浩然是iphoneX的手机用户,“凡是iphoneX使用的手机用户,不管是开机解锁、手机支付、还是密码记录等,只有两种方式,面部ID与密码,我都是用面部ID方式,也就是‘刷脸’。”

有权威机构调查信息显示,在对“人脸识别遍布在哪些场景”这一现象进行调查时,排名第一位的是“交通安检”,第二位的是“身份验证”,第三位的就是“刷脸支付”。

场景三:门禁考勤

市民冯婷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从去年4月下旬开始,她所在的公司启用了“人脸识别”的门禁考勤。

“当时,我们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逐一采集每位员工的人脸信息,就是让我们对着一个采集设备眨眼、微笑等,还要缓慢转动头部,全方位采集我们的人脸信息。”公司有人员60多名,每一位员工都进行了人脸信息录入。

这台人脸识别机就安装在公司大门旁边的墙上,每天上下班,都要进行“刷脸”打卡,“公司对人员出勤率的考核更方便、更一目了然了,可到现在也没有人告诉我们,采集的这些信息保存到了哪里?是否有安全保障?”冯婷说,同时,该公司的车辆识别也采取了智能化管理。

调查:145人次参与126人次反对

本报昨日在燕赵晚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起“‘刷脸’进小区,您支持吗?”的话题讨论,截至昨日15时许,参与投票的人数有145人次,支持者19人次,占13%,反对者126人次,占87%。

网友“偶还是藕”留言说:“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大幅报道带人脸识别的摄像头!”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一些不法商家非法获取消费者的人脸信息,并肆意滥用的行为被曝光。当时,央视记者在全国多地先后调查了20多家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商户。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民法典》第1035条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征得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同意。然而,记者所到之处,人脸识别信息均被偷偷获取,没有一个商家明确告知,征得同意更是无从谈起。比如,在无锡某品牌汽车4S店,就安装了人脸识别摄像头。某品牌卫浴产品销售公司,在全国上千家门店都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消费者只要进了其中一家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被摄像头抓取并自动生成编号,以后顾客再去哪家店,去了几次,该公司都会知道。

“人脸识别”安全问题不在技术本身

网友“空空电信天翔厅”在本报官方微信上留言道:“除非后台管理统一归国家管理,否则不支持!”

记者调查发现,2020年10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联合南方都市报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发布了一份《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报告显示,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报告》总结了六类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争议场景,结果显示,受访者最无法接受的场景包括:商城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顾客行为和购买手段,高校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学生的抬头率、微表情、上课的姿态,基于人脸图像分析的换脸、美妆、性格判断等。

还有网友在本报官方微信上留言:“人脸识别安全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应用的问题。建议信息采集方合法应用,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最大限度保障人脸信息的安全。”

互动:我们该如何“护脸”?

大数据时代,“人脸识别”正逐渐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刷脸支付”“刷脸解锁”,到“刷脸出入”,越来越多的地方留下了我们“人脸”的“痕迹”。随之而来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人脸识别”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欢迎拨打96399或者在晚报官微上参与“人脸识别”话题讨论。

文/图 燕赵晚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杜慧 实习生 王琛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人脸识别 刷脸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