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个别借贷平台打“擦边球”,显然不利于市场的发展,不仅让贷款利率披露新规走样,也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预期落空,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那些走过场、敷衍了事、该整改不整改的,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其付出巨大成本。
近期,央行要求所有贷款产品明示年化利率,多个机构已落实整改。不过,仍有个别借贷平台的实际利率在“躲猫猫”,“期利率”“年化利率”“年化综合息费率”等多种不同计算口径和方法令人“眼花缭乱”。
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利率是贷款的价格,是贷款产品的核心要素。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及互联网平台全面准确地披露年化利率,是为了让借款人对真实利率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适的判断,防止落入各类借贷陷阱,从而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世界上最难走通的路就是套路。个别借贷平台打“擦边球”,不过是为了继续“忽悠”消费者,比如在宣传产品时不再突出“日息低至”,而是以“红包”“免息”等字样来吸引眼球。但实际上,它的贷款利率并不低,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高利贷”套住。这些乱象显然不利于市场的发展,不仅让贷款利率披露新规走样,也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预期落空,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那些走过场、敷衍了事、该整改不整改的,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其付出巨大成本。
平台整改固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整改重在痛改前非,而不是“躲猫猫”,否则就不是真整改,而是明知故犯,抱着既得利益不愿收手。实际上,央行虽然没有明确整改过渡期,但根据中互金协会对会员机构的要求,各会员机构应在4月底前完成互联网贷款年化利率明示工作。期待监管再加码,督促相关平台抓紧时间严格落实整改,让年化利率披露新规不折不扣地落地,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地消费。
此外,还应当强化公众科学消费理念的培树。当前,“借钱消费”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习惯,相关市场研究公司在2019年底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指出,中国使用信贷产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86.6%。对此,有必要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及借贷理念,减少过度消费及过度借贷的发生概率。
对借款人来说,从维护自身权益的角度出发,也应当提升识别能力和金融素养,让借贷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不要为了所谓的“薅羊毛”而去借钱。同时,还要注意看清自己选择的借贷产品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避免逾期。要知道,一旦出现贷款逾期,可能影响自己的征信报告,进而给未来的买房、买车等信贷消费造成麻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