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前夕,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正式发布《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报告对包括我省苏州、无锡等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15.6%的调查对象在金融投资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84.4%的调查对象没有上当受骗经历。对比往年,调查对象在金融投资中上当受骗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在养老金融知识与风险认知方面,调查对象基础金融知识正确率的平均值为59.46%,与2020年调查的61.24%相比略有下降,金融基础知识仍需进一步普及,尤其是对通货膨胀的了解有待加强。同时,49.83%的调查对象将“确保本金安全,收益多少不重要”作为其长期目标,这反映出公众的养老投资观念偏向保守。
《报告》显示,超过九成(96.69%)的调查对象愿意在税收优惠激励下进行市场化的养老财富储备。我国在此方面也已展开探索。2018年,我国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近七成(68.74%)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这一政策,也印证了居民对养老金融税优政策的较高关注度。
“现在退休工资七八千,存款有个几十万,还有点钱在股市里面。”南京市民苏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养老金都有了安排,感觉基本够用了,平常也就喜欢隔三差五和老友聚聚,日常花费不算大。
记者了解到,像苏先生这样的理财观念在老年群体中还有不少。调查显示,从养老财富储备方式来看,调查对象普遍通过金融市场上的多元化渠道进行养老财富储备。有50.81%的调查对象养老投资/理财的主要偏好是银行存款,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27.98%)、银行理财(26.27%)、房产(21.69%)、基金(15.59%)。
专家在解读《报告》数据时表示,目前,公众的养老金融知识仍较为有限,在参与养老金融市场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仍然是安全,愿意承担的风险相对有限,因此银行存款或银行理财仍是公众进行养老财富储备的主流方式。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受收入条件制约,难以通过养老金融市场进行养老财富储备,或是少量可用于养老财富储备的资金难以承受较高收益产品背后的风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养老财富的保值增值带来负面影响。
《报告》建议,完善企业年金制度,适当降低企业年金加入门槛,提高企业年金强制性,以提高第二支柱的覆盖率和参与率。同时,加快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全体国民参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金制度选择。
大家保险集团前总经理、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徐敬惠表示,养老不仅仅是管理客户的衣食住行,对老年群体来说,背后的健康、医疗、护理等需求更为突出,但在谈论养老金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与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的配套。从客户角度来说,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区对养老的需求,不只是财务上的需求,还需要更好的服务,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养老关切。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琦)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