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消费者手中的各类积分又到了集中兑换避免清零的时候。但不少市民反映,有些商家的积分获取门槛不低,但兑换商品时才发现实际含金量并不高,还有的“积分商城”里的商品良莠不齐,有些还要额外加钱才能购买,一时间消费者手里的积分成了“鸡肋”。
“前几天收到商家的短信,说积分年底要清零了,需要抓紧兑换。”市民李先生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可是打开商家的网上积分商城才得知,可以用积分兑换的商品总共也没有多少,有些市场价格并不贵的东西,积分价格却高得离谱,算来算去,手里的几千积分也换不来什么。
另一位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说,他在一家超市的会员卡积分年底就要清零了,但是他在商家积分商城里查询发现,商品标注的参考价普遍比市场实际价格要高,比如一些数码产品、日用百货等,甚至比市场价高出一倍,用积分换的话,很不划算。而且刘先生表示,相比之下他的积分获取“成本”不低,平时消费100元,才能获得1个积分,现在要换一个实际价值十多元的商品,就要用几十个积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商户给消费者准备的“积分礼品”,还存在质量欠佳的情况。市民王女士前些天赶在积分清零前兑换商品。“看上去还不错的床品四件套,收到货后才发现是纯化纤材质,做工也很粗糙。”王女士表示,积分商城的页面上,关于商品材质的说明很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她是收到货后再去反复查看才看到,却为时已晚。
还有一位市民在使用消费积分时,选中了一款“高端蓝牙耳机”,收到货后却发现耳机音质很差,塑料外壳上有不少毛刺,关键是里里外外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品牌商标。后来联系客服才知道,这款耳机属于“定制款”,没有品牌。记者随后到部分网购平台查询了解到,几款外形、功能类似的耳机,花几十元就能买到,算不上“高端”。
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消费积分是时下比较主流的揽客营销方式,如果能把积分制度管理运营好,商家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顾客群和较高的复购率,而消费者也能通过积分累积收获返利回馈。比如部分主打会员制的大型超市卖场以及部分时尚百货店、购物中心等,不但积分回馈的力度比较大,返利的方式也灵活,有些商家积分甚至还能实现“跨界”兑换,让顾客能够得到更多实惠。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积分当作诱导消费的工具,无视顾客的权益,那么终将被消费者唾弃,失去顾客的信任。
(本报记者翟维鹭)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