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地方戏出新会更“有戏”-焦点滚动


(相关资料图)

李 翔

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51部优秀剧目展演参演作品名单中,辽宁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辽剧《加林与巧珍·断情》和拉场戏《审舅舅》入选。这既是我省在戏曲领域创新道路上取得的硕果,同时也为地方戏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范本。

地方戏曲素来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姿百态的地方戏凝结着每个地区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地域特点,所沉淀的是当地特有的文化,可谓文化“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种表现出传承创新发展动力不足,传承人后继缺乏的情况,呈现出“无人演,无人看,无人传”的“三无”传承生态和 “老艺人、老观众、老剧目”“常演老戏、老戏常演”的演出现状。这些都在迫使地方戏通过出新寻找“自救”的途径。

通过我省参加本次会演的作品,可以看出地方戏在创新上的积极尝试。第一是给了创作者更充足的发挥空间,比如《审舅舅》是一部孝道与廉政题材相结合的地方戏曲作品,以古喻今,以快节奏演绎人物,打破了传统小戏慢节奏模式,让人耳目一新;第二是给了青年演员更广阔的表演舞台,本次会演特意设立“青年戏曲人才展演”专场,《杜鹃花开》演职人员中年轻人更是达到半数,其中的佼佼者已经可以在戏中担任重要角色。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入选这次展演的优秀剧目,进一步说明地方戏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有戏”。

首先是要在剧本创作上出新。地方戏中不乏优秀的传统剧目,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地方戏剧本创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这要求创作者善于学习领悟、体察生活、与时俱进。另外,地方戏不能盲目追求“大舞台”“大制作”,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地方戏的创作者也应该秉承这样的价值理念,只有具备文化承载和社会担当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真正把观众吸引到剧场来。

其次是要在人才培养上出新。戏曲讲究“慢工出细活”,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40岁还只能算是青年演员,这就劝退了那些笃信“出名要趁早”的人。但文脉想要薪火相传,剧种就必须有人继承。年轻戏曲人才的培养是此次会演焦点之一,我省优秀剧目入选数量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充分说明辽宁戏曲人才后继有人。未来想要进一步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不妨把目光投向校园。一方面,继续大力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提高审美素养,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创办戏剧学院并为学生搭建“戏台”,打通戏曲人才教育的上升通道。

最后,还应该在运营模式上创新。有关部门除了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之外,也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戏剧团的运行,比如采取政府划拨资金和文化站、行政村、企业、个人资助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形成地方戏发展的合力,还有利于乡村地方戏剧团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让地方戏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营造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综上,地方戏只有多用年轻人愿意看、看得懂、听得进的表达方式,持续出新才能更有戏。

来源:辽宁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