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教育部等5部门近日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在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当下,《方案》提出了人才培养新思路——从学科专业设置源头入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让高校毕业生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应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常态化调整。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每年调整幅度近5%,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仍较为突出。这背后,部分原因是一些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叠加近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让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高素质人才具备了一定量的基础。必须推动高素质人才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过去10年,高校专业调整优化的步伐不算小,但任务仍很艰巨。评价专业调整优化的标准在于有没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首先,要服务国家发展,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其次,要找准自身定位、科学严谨评估,不能盲目跟风;再次,要走出校门,与行业联动,与企业共商。高校是未来人才的蓄水池,必须与社会需求的海洋打通,才能顺畅输送人才。
《方案》提出3年时间优化调整20%的专业,算下来每年调整6%至7%,比过去力度略大,但仍是一个较为温和的目标。必须明确,调整优化本身不是目的,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任务艰巨。对新开设的专业,高校应当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师资设施等,确保新专业培养合格人才、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生力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